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他們用鮮血換取我們的自由


一江山戰役與台灣60年繁榮發展座談會

紀念一江山戰役55周年座談會紀要

主辦單位:青年日報社
協辦單位:漢聲電台
開會時間:九十九年一月十四日下午三時
開會地點:青年日報社會議室

主持人:政大國關中心第三所主任 丁樹範先生
青年日報社社長 朱泰榮上校

出席學者:軍事評論家 宋兆文先生
渡海興台會理事長 王應文先生(王生明將軍之子)
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教授 馬振坤先生
國防大學通識中心主任 盧國慶先生
記錄:謝俊平、吳典叡、酆台英
攝影:陳正雄 錄音:邵有祥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上午七點五十八分,共軍首次以陸海空「三棲」作戰方式,派出七千名兵力意圖攻取國軍駐守的一江山陣地,在火箭筒、火焰彈、艦岸砲輪番轟炸下,駐守一江山島礁上的國軍官兵,在指揮官王生明將軍率領下,抱定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與來犯之敵浴血苦戰三晝夜,終因彈盡援絕全部壯烈成仁。

此一戰役不但名垂青史,更由於王生明將軍在殉國前與大陳指揮官最後一次通訊時,告訴大陳指揮官:「現在敵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的手榴彈。」充分彰顯其殉國之志。這段壯烈史實不但使中共日後在發動八二三戰役時,採取「只以砲擊不敢登陸」的戰略,亦因為王生明將軍及其部屬發揚軍人武德,選擇壯烈成仁,軍人魂浩氣長存,捍衛了台澎金馬的安全,乃有今天的民主自由復興基地。

本報特在此一歷史時刻舉辦座談會,一方面強調和平得之不易,另方面期藉由先烈史實,激勵國軍官兵繼志承烈、踵武前賢,發揚軍人武德。

開場白

朱社長:「一江山戰役」發生在五十五年前的一月十八日;戰場所在地的一江山,是一座面積只有一點二平方公里的小島,戰爭時間前後也只有三天,駐守的國軍官兵約一千多人,共軍則約七千餘人,全島守軍自司令官王生明將軍以下,戰至彈盡援絕,全員為國殉職,這種捨生取義、無畏赴死的精神,震古礫今。

本報奮鬥月刊曾在去年四月王生明將軍百年冥誕時,以專文介紹王生明將軍,作者以「百年光陰易逝,人生忠烈難得」形容王生明將軍和一江山全體殉職官兵。今天舉辦這場座談會不僅要彰顯王生明將軍為國盡忠的大愛血忱,更要藉此啟迪全軍官兵,效法王生明將軍所樹立的軍人魂典範。

丁樹範:沒有國史就沒有國魂,沒有國魂的軍人如何捍衛國家、人民?雖然兩岸關係發展日趨和緩,但中共從未放棄武力犯台的意圖,並改採「和平統戰」手段,欲積極設法填補一九一二年至一九四九年這段對其來說屬於空白的歷史。在中共愈來愈有把握逐步進行兩岸統一之際,我們除了要積極強化相關軍備外,更應了解中共當局近年來對歷史的重視及對大陸民眾的教育理念,很明顯的就是要爭取對過往歷史的主導權。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度民主化,部分國人在某種程度上對國家當前處境漠不關心,尤其是對國軍官兵對國家安全的貢獻與重要性並不清楚,相信透過座談會的舉辦,可讓國人了解五十五年前這場只有三天的戰事,國軍是如何以生命及鮮血保衛中華民國台灣的生存,同時,也希望透過座談會,不但要喚醒軍人魂,更要讓國軍的歷史留下一個輝煌紀錄。


他們用鮮血保障了民主自由的環境

王應文(王生明將軍之子): 真正的軍人,以愛為出發點,因為愛人濟世而投入此一特殊的志業,更因為忠愛國家、珍惜和平,在國難當頭願意為國而死。黃埔軍校大門上明白寫著:「貪生怕死莫入此門」,既為軍人,即不能畏死!在國家面臨危難關頭,軍人的生死在於自擇。家父在決心以身殉國之時,與大陳指揮官做最後通訊時說:「現在敵人距我只有五十公尺,我手裡有一顆給我自己的手榴彈。」這段話證明他心中只有國家、只有領袖!為什麼軍人面對死亡,能無懼於死亡?因為我相信他們心中存有一份大愛,這份愛讓他們忘了死亡的恐懼、這份愛讓他們忘了家中還有妻兒老小、這份愛讓他們視死如歸!每個國家都希望有這樣的軍人、社會上需要這樣的典範,但戰史上,自指揮官到士兵,人人抱定「以身殉國」決心的並不多見。因為軍人魂與軍人武德的實踐,是要以生命、以鮮血來見證的。

這段話說來輕鬆,但唯有親身經歷過這段悲慘史實的人,才能明白箇中況味。儘管我自幼生活在喪父的悲苦生活中、無一日不思念亡父,但每一想到家父生前以大愛報效國家,身為兒子的我以「一家哭」而能免除全體國人失去親人、承受「一路哭」這份人間悲苦,內心始能感到平安。

宋兆文:王生明將軍雖是行伍出身,一輩子顛沛流離,從抗戰到剿共,支持他一生的最大信念,就是以大愛來面對國家、民族。面對死亡,他的內心必有如旭日般的大愛,方能臨危不懼、從容赴義。當年,他歷經多次部隊整編,從不計較職位高低、只問是否能對國土安全有所貢獻,若非他內心抱持對國家民族歷史承傳的大愛,就不會有一江山戰役為國殉職的忠義表現!

王生明將軍行誼清楚告訴我們,軍人不是武夫,軍人必須要有認同國家民族的生存高於一家一姓的覺知,要對國家民族生存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必死時體現軍人本色,發揚並喚醒國魂。

盧國慶:我們無須理會王生明將軍行伍出身,因為出身一點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當一個軍人如何將生命獻給他的國家、國民、領袖、歷史,王生明將軍就是將這個價值發揮到極致。我們常說「死有重如泰山、輕如鴻毛」;雖然,承平時代感覺不出軍人對國家的重要,但在國家面臨存亡絕續時,軍人武德就成為國家能否生存的關鍵因素!王生明將軍做到了,這是我最為欽佩之處。

馬振坤:軍人魂、軍人武德,不是課堂中的教條,也不是口號,須由軍人在具體的行為中落實顯現。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國家安全的核心,不管經濟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化,不管政治上如何改變、外交上如何折衝樽俎,國家安全最後必然要回歸到軍事安全的體系下。因此,軍人捍衛的國家安全,指的就是領土、生存空間的安全。

以當前國際情勢觀之,經貿、外交都可以透過談判解決紛爭,但涉及到國土安全與國家生存、福祉時,最後仍是訴諸武力;軍人就是總體國家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當軍人站到第一線時,意味國家安全已威脅至生存核心,此時軍人捍衛的國家安全就是國家與人民的生存空間,此時的軍人沒有退讓的餘地,因為一退讓就亡國!像王生明將軍不顧妻兒老小,選擇死在戰場、捍衛國家安全的軍人,印證了孟子所說的「仁而遺其親;義而後其君」的大愛極致表現。

一場爭取台灣生存空間的戰役

盧國慶:軍人的責任其實就在於守護國家最後一道防線,它的假設就在於以他的犧牲,保障國家的利益,一個軍人要把生命、生存權拋棄掉,實在並不容易,甚至可說是「超越本能」。軍人之所以會放棄生命,就是「因為有了愛,才肯死」!「死」,又是因為「有愛」的關係。一江山戰役不但守住金門與馬祖的安全,也影響我們後來軍事戰略的轉變,形成我國國家安全的保障。同時,亦因為此役登載於時代雜誌上,讓美國國會快速通過中美協防條約,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還特別讚揚堅守一江山官兵英勇的精神令人動容。  一江山戰役也告訴我們「全民國防」的重要性,唯有透過全民堅強的補給線與情報網,才能建立起固若磐石的國家安全網。因為國家安全只能靠自己,一江山戰役讓更多人體認到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未來,在台澎防衛作戰時,我們更不可將國家安全建立在「外力支援」的條件上。

在一江山戰役參戰官兵身上可以充分得見軍人武德的精神,可見過去我們軍人武德教育非常成功。現在,國家承平已久,社會趨於多元化,更要檢討如何結合社會環境變遷,以更有效的方式落實在現代教育中。

根據史料,我發現當年先總統  蔣公令王生明將軍死守一江山,就是看清楚王生明將軍「能與一江山島共存亡」的決心,參戰官兵接奉的命令,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盡可能拖延時間而死」;一江山戰役的參戰官兵也的確盡到了「為爭取復興基地的生存而死」的歷史使命。今天,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能有幸福安康的日子,對於捨身殉國的官兵,我們確應心懷感恩。

王應文:蔣緯國將軍曾向我提過,在當年的軍事會議中,先總統  蔣公對王生明將軍所率領官兵誓死捍衛一江山表達肯定,並對他們堅守陣地深表信心,因為「堅守一天,就可使台灣的人心振奮起來;守兩天,就能使大陸人心及中共對我們的看法不一樣;守三天,就把白宮翻過來。」

事後果然一如  蔣公所預判,美國不但對我國大為改觀,而且國會快速通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完全是一江山戰役國軍官兵壯烈犧牲所換來,他們對國家安全的貢獻非常深遠。

丁樹範:一江山戰役,迄今已屆五十五週年,現在兩岸之間也產生很大的轉變,我們的下一代從未經歷戰爭烽火,不了解戰爭的可怕,因此,要重新塑建軍人魂與軍人武德,對現代青年人而言,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國軍在一江山戰役找回了軍魂

宋兆文:回首五十五年前,王生明將軍在一江山戰場上,以手榴彈殉國的壯烈戰史,凡我國軍官兵人人讀到此段歷史莫不熱血沸騰,心嚮往之。一江山是一座小島,退潮時面積一點七平方公里,滿潮時僅有一點二平方公里,島上有三個制高點,地勢上扼控浙江沿岸出海口,與大陳島形成一串島鏈。一江山島前臨海,後為千仞山壁,在地形上易守難攻。共軍在古寧頭登島戰役失敗後,深覺若沒有三軍聯合作戰,很難掌握制空、制海權,登島戰役更無法成功。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清晨七點五十八分,一江山戰役登陸戰開始,共軍展開六小時陸空火力攻擊,造成島上守軍部份傷亡,許多陣地也被毀掉;但國軍官兵同島一命,無一退縮,一千餘名守軍同仇敵愾,全體官兵都是打到最後一發子彈、繼之以肉搏,最後全數以身殉國。

當時,在共軍人海戰術寸寸進逼下,國軍傷亡慘重,但王生明將軍仍率預備隊展開多次逆襲,所率兵力成功取回部分失去陣地,但在共軍強大的兵力優勢下,陣地旋即再被共軍奪佔。二十日,共軍再增加一個營兵力進攻,當時王將軍及參謀只剩下不到一個排,最後,王生明將軍與身邊幾位官兵,人人手拿手榴彈衝向共軍,在高喊中華民國萬歲後以身殉國!

縱觀整場戰役真正是驚天地、泣鬼神。由此亦證明軍人「為國而死則國生」的精神、氣節及將帥風範,更是我中華民國國脈長存的關鍵力量;王生明將軍的忠義血忱可謂「碧血千秋,光耀青史」。

丁樹範:民國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台,在大陸沿海諸如大陳島、一江山等外島安置部隊,除可作反攻跳板,也可扼控大陸東南沿海交通運輸,為日後反攻大陸做準備。其中最關鍵的是一江山戰役後,兩岸從中學到三個教訓,第一,中共習得「三軍聯合作戰」,不再重蹈古寧頭覆轍;第二,在武器並不發達的當時,攻島作戰並不容易,一江山的攻守兵力是五與一之比,中共自此了解到,不能再以登陸戰來攻打金門、馬祖;第三,一江山戰役對國軍整體戰略與全般佈局也有極大影響,後來的大陳島撤退,以及強化金門、馬祖防衛,即肇因於一江山戰役國軍壯烈殉國之史實不能重演。五十五年後的今天,我們安享和平果實、重讀這段史實,我全體國軍官兵尤須效法一江山戰役官兵誓死捍衛國家的精神氣節,再次體現軍人武德與軍人魂對國脈民命的重要性。

馬振坤:對於軍人魂、軍人武德,個人認為,對於當年在一江山戰場上為國家犧牲生命的國軍官兵,應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與積極效法的信念,因為軍人的唯一價值觀就是「為國而死」!王生明將軍的典範,就是全體國軍官兵學習的榜樣。

盧國慶:一江山雖是個小島戰役,但改變了共軍後來的軍事戰略,一江山戰役後,共軍發現不能輕易派兵渡海攻擊;王生明將軍及一江山守軍事蹟,有效做到守護中華民國的目的,保存了民主自由的存續。

王應文:五十五年來,身為王生明將軍的兒子,我一直在痛苦中成長。兩岸開放後,十餘年來我兩度前往一江山,目睹一江山戰場堡壘坑洞仍在,但都沒了屋頂,當時戰況之慘烈可見一斑。

據共軍內部及參與戰役的幹部透露,共軍在一江山之役共陣亡五千餘人,且共軍是以三年時間準備一江山戰役,投入無數的人力資源。

雖說一江山戰役是一個「小島登陸戰」,但這個小島卻因為國軍的英勇而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讓美國總統艾森豪盛讚守軍的勇氣,因為國軍壯烈犧牲震驚世界,進而促使美國國會批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授權美國總統必要時可以使用武力確保台、澎、金、馬及該地區由我方掌握領土的防衛,這便是一江山守軍以軍人生命延續對國家人民大愛的結果。

以歷史角度觀之,一江山戰役雖規模不大,卻代表國軍官兵用鮮血立下了敢為國死的典範,在國史上參與一江山戰役的國軍官兵,為民族生存、為延續國家命脈的大愛表現,生為王生明將軍的兒子、即使十三歲至今活在思念亡父的痛苦中, 但仍深感光榮。

(青年日報記者楊繼宇記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