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烽火 離亂 老士官》的生命故事:老兵心酸史出書



【記者 陳欣欣報導】是什麼樣的時代和背景影響一代人終身孤零、沒有親屬、也無後裔?長期擔任媒體工作的譚端,在跟隨一江山戰役協會理事長走訪花蓮七星潭周遭的亂葬崗後,決定與好友黃洛斐走訪20多位老兵,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共同編撰《烽火 離亂 老士官》一書,希望喚起兩岸對大時代中小人物的生命禮敬。


《烽火 離亂 老士官》紀錄了一群老兵的生命故事,他們在戰亂中顛沛流離,受過嚴重戰爭創傷,退役後仍舊清貧、孤苦無依。在那個極度動盪不安的時代,這群人多半是收到徵召令而入伍,有些甚至是被迫、強制從軍。20出頭的少年從此離家近半個世紀,跟隨部隊一路撤退到台灣。


他們和當時其他役男不同,台灣役男入伍2至3年後,即可退伍還鄉。而這群「老芋仔」卻被限制不得退役,在部隊一待就是4、50年,承擔了台灣自民國38年至50年期間的國防義務,默默為台灣效力近半世紀。但是這些小人物卻被整個大時代遺忘,在新社會中獨自凋零、死亡。每當作者看到老兵痛哭回顧慘痛的青春與失去的歲月,總會讓他們跟著淚流滿面。


本書作者除了撰文向這群被兩岸遺忘的老兵致敬之外,同時與國立高雄大學傳統工藝與創意設計學系共同策畫,在四四南村籌辦了《老時光,好時光 ─眷村影像》特展,展出日期從11月5日至11月16日止,希望也能帶領相隔一甲子歲月的年輕世代去了解這群老士官的人生經歷。
(本文摘自世界民報)

網上購書

榮民沒有虧欠台灣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台北報導】
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六十萬國軍渡海來台,成為後來的「老兵」特殊族群。其中,士官退伍的老兵,經濟地位較低,更是弱勢中的弱勢。由一江山戰役協會主辦的「守望民國的歲月:烽火、離亂、老士官」特展,即日起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介紹廿多位老士官的生命故事,將展至本月十六日。

這項展覽介紹的老士官,包括照片、描述文字、訪談紀錄片等。擔任活動代言人、本身也是榮民的資深藝人孫越,今天上午將在現場「講故事」,呼籲「民國百年,莫忘老兵」;周二下午則有文史工作者黃洛斐、譚端的新書「烽火,離亂,老士官」發表會。

協會理事長王應文表示,軍人是戰爭中創傷最重、數目最大,卻也是最無奈的群體。中華民國走過一百年,是因為一批批「民國武士」成了時代的犧牲品。其中,老士官們下無寸地、上無片瓦,連婚姻、傳宗接代機會都被犧牲,過去也最被人忽視,這些社會底層的身影,不該在慶祝建國百年時被遺忘。

八十歲的熊震球,是古寧頭戰役首先接敵的戰車車長。他表示,烽火與離散的確是老士官們一生的寫照;很多人從軍中退下來,又投入橫貫公路、石門水庫、十大建設,「台灣有今天繁榮,榮民絕沒有偷懶」。熊震球說,老兵需要的是尊嚴,「我們對得起台灣,沒有白喝台灣水,沒有白吃台灣米」。

八十三歲的張忠良曾參加徐蚌會戰,陣地被共軍人海衝破,身邊同袍全都戰死。他只好躲在一具屍體底下裝死,沒想到那人還沒斷氣,發出哀嚎,「共產黨過來就是一刺刀,把他刺穿又刺進我身上」。

如今,張忠良住的違建將被台大收回,學校還以「長期占用校地」索賠五十萬元。他氣憤又感慨地表示,房子是掃馬路、當工友攢錢買下的,「就算一隻鳥飛到台灣,有了個窩,也不該這樣對待我啊!」  (本文摘自2011/11/06 聯合報)

本會活動報導:老士官聚首話當年


(中央社台北5日電)在冷戰時期,台灣曾經存在過40 餘萬名從中國大陸來的士兵,他們以血肉之軀築成太平洋的防護島鍊。一場老士官生命故事展今天登場,藉由珍貴照片與聚首老兵的回憶,重新敘述戰火血淚史。

老兵徐義述說當年他在大陳島附近,差一點命喪戰火,「我們被共產黨的魚雷快艇包圍,船尾被打中了,我從那個洞潛入海中,再浮上水面,當時的海水是零下 8度」。

另一位當年參加過國共慘烈徐蚌會戰的老兵張忠良,回憶起當時彈盡援絕,只好躲在屍體堆裝死,沒想到他上面的「屍體」仍未死,被共軍發現後,過來就是一刺刀,刺穿那人,也刺進了他的身體,雖然受了重傷,但躲過共軍掃蕩,揀回一命。

由文建會指導、一江山戰役協會主辦的「老士官生命故事展」,今天起在台北市信義公民會館登場,藉由一張張珍貴照片、白髮老兵話當年,重新敘述國共內戰的血淚史。

主辦單位表示,政府遷台初期,部隊建制紊亂,當年渡海來台的大陸籍士兵也不能像台籍充員兵服役2至3 年就可退伍,必須長留軍中。直到八二三砲戰後,台灣社會逐步穩定,政府為安頓並解決老兵待遇,執行代號「木蘭計畫」,這些來自大江南北的大陸籍士兵,才都被升了士官,這就讓台灣印象深刻的「老士官長」。

主辦單位指出,這些老士官最後沒能打回大陸,反倒為維護台灣的安全,貢獻了自己的青春與人生。希望藉舉辦老士官生命故事展,向那些被人們遺忘的老兵們致上最敬禮。
(本文摘自2011/11/05中央日報)